合肥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-亚博188网站
2020年8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市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指出,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,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。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,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。
牢记嘱托,践行为民初心。近年来,围绕学有所教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等,合肥市持续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,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,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“底线”高度不断抬升
“除了每个月的低保金,医药费自付的部分也减少了很多。”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救助政策,包河区的汪先生在最困难的时候看到了希望。
汪先生患有结肠癌伴肝转移,目前仍需长期化疗。2021年9月,汪先生向户籍地望湖街道王卫社区提交医疗救助申请。社区第一时间和申请人居住地村委会取得联系,详细了解汪先生的个人情况及家庭情况,帮助他办理医疗救助的同时,根据主动发现机制,为其办理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。纳入低保后,汪先生除了可每月享受低保金,还可作为重点人群在医疗救助方面获得定点医院的“一站式”救助服务以及更高的救助比例。
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。近年来,合肥市不断完善救助政策,持续提升救助标准,强化主动发现和精准救助,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的保障底线。
2021年底,合肥市民政局和财政局印发《关于建立部分社会救助及补贴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通知》,自2021年12月1日起,提高城乡低保、特困供养、孤儿基本生活保障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、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、高龄津贴6类保障对象救助补贴标准。
其中,低保标准按照2020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40%确定,调整为806元/月/人;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为12574元/年/人;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统一为2035元/月/人。同时,将全市60周岁及以上经济困难的半失能、全失能老年人纳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范围,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范围延伸至三级智力、精神残疾人。
此次提标后,合肥市城乡低保等6项救助补贴标准在全省、中部省会城市以及新进gdp万亿5个城市中处于前列,部分标准比肩沪宁杭等长三角城市。
不断抬升基本民生保障“底线”,彰显了城市的温度,也托起了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。
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在夯实基本生活救助、健全专项救助和发展急难救助基础上,合肥正积极探索创新“资金 实物 服务”救助,打造“一街一品”服务救助新模式,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,推动社会救助从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。
生活因阅读更加美好
合肥市庐阳区杏花公园内,一栋临湖而建的徽派建筑显得古朴而典雅。坐落于此的杏花书院是合肥110个城市阅读空间之一。窗外绿意盎然,景色宜人,窗内老少居民捧书静读,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。
“这里环境优美又安静,书籍很多,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。”合肥的陈女士经常带着孩子来这里阅读或参加活动,“家门口就有这样的阅读空间,让我感到很欣喜。”
杏花书院有上下两层,面积约为942平方米,于2018年12月19日正式开馆,由合肥新华书店有限公司运营。这里除了阅读借书功能之外,还利用充足的活动空间设置了儿童互动区和展览区域。据杏花书院工作人员介绍,书院开放至今,陆续举办杏花大讲堂、诗词大会、阅读马拉松以及寻找合肥文化记忆等各类文化活动450余场,参与人次超过2万,累计接待客流达到61万人次。
全城织“网”,让百姓“推门见书”。2017年初,合肥市委市政府决定,到2020年建设100个左右城市阅读空间。2017年6月,市政府出台《合肥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实施方案》。2018年,按照城乡一体、融合发展的思路,将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拓展到五县(市)。近年来,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3亿多元,建成开放政府主导的城市阅读空间110个,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首位,并在全省率先建成了“15分钟阅读圈”。
这110个城市阅读空间如珍珠一样散落在大街小巷,分布在老百姓家门口。全市阅读空间在2018年、2019年、2020年共接待读者1895.6万人次,外借图书378.2万册次,举办各类活动17695场,2021年共接待读者1076.4万人次,外借图书192.9万册次,举办各类活动12156场。
阅读空间,让城市增添浓浓的“书香”味,也让广大群众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。
2022年5月,合肥市出台城市阅读空间管理服务运营提升三年行动计划(2022-2024年),通过进一步规范管理、提升服务,谋划和推进“细胞工程”,以建成的城市阅读空间为龙头,服务网络覆盖周边地铁、高铁、学校、企业、商场等重点场所,逐步形成“1 100 x”的立体化、全覆盖的阅读服务体系(“1”是指市中心图书馆,“100”是指100多个城市阅读空间,“x”是指大量像细胞一样的阅读点)。
聚焦“急难愁盼”办实事
整修一新的小区道路,划了线的停车位,儿童主题游园、青年运动场地、中老年人综合健身广场、社区文化活动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……改造后的庐阳区畅园新村焕然一新,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随之提升,居民生活也变得更舒心、畅快。
老旧小区改造,是实现民生改善的关键举措。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,合肥市聚焦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回应“槽点”、纾解“痛点”、打通“堵点”。改造前,充分征询民声民意,参考居民意见,力争科学合理、因地制宜地编制好每个小区的改造方案,实现100%的意见征求率、100%的改造方案公示率、100%小区的居民监督率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合肥市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,累计投入46.7亿元,改造城镇老旧小区726个,总建筑面积2055万平方米,涉及8726栋,惠及76万余人。
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,让老楼房居民“一键直达”。将“一票否决”调整为三分之二业主同意就可实施,财政给予每部20万元补贴。2021年度,合肥新开工建设既有住宅加装电梯441部。2022年,合肥拟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73个,总建筑面积454万平方米,涉及1615栋、50540户,全年拟为300个符合条件的单元加装电梯。
攻坚“停车难”,通过整合停车资源,推进错峰、共享停车,建成一批“口袋”停车场,实现一键“智慧停车”。去年,合肥新增停车泊位9万余个,释放共享泊位6万余个。推动蜀山区80多家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开放停车场,释放泊位近3万个。此外,合肥还试点错时错峰共享停车模式,目前,全市已试点错时共享停车场200多个,释放共享停车位67194个。
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2021年,合肥首次拆分市区高考考区,从此,考生从“满城跑”变为“就近考”。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真正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,全市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原先的1199所压减至60所,压减率为94.99%,顺利完成学科类培训机构“营改非”工作任务。自“双减”政策实施以来,合肥课后托管服务全面开启,由普惠托管和个性化课程相结合,切实解决广大家长“接送难”问题,暖心服务“三点半”课堂成为全国典型。
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直面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合肥用一件件民生实事,实实在在回应群众期盼,努力让市民笑容成为城市最美风景。
记者 李后祥